溝通可謂是職場人必備的技能,可并非人人都能高效溝通。
如何做到?只要掌握本文關于高效溝通的四個底層規律,你的溝通水平至少超過90%的人!趕緊學起來~~
作者:Chris long(龍秀文)
我剛做銷售時,幾乎沒人看好。
因為大家印象中的銷售都特別能講,在各種社交場合都能如魚得水;而我就連在公司內部聚會,都不算是活躍份子。
可我自己卻挺有底氣的,因為我隱隱覺得場面熱鬧不一定意味著結果好,溝通更看重的不是這些。
經過半年驗證,這種本能的悟性確實幫我做出了漂亮的業績:我經常能約到難約的客戶高層;一旦我認準的客戶,八成以上在我拜訪過3次后就能被我的誠意所打動;甚至快要進入投標階段的項目,我也能扭轉局面、爭取到合作機會。
后來不只是我自己用,我將這套方法總結教給下屬后,發現他們的商機簽單率也提升了。
為什么這套方法如此奏效呢?
認真琢磨后,我發現最大的原因是它暗含了高效溝通的4個底層規律:
1、目的驅動
2、價值驅動
3、傾聽驅動
4、沖突驅動
高效溝通的前提,是有明確的溝通目的。
如果沒有目的,你就會用本能去溝通,或爭辯不休,或沉默不已,或自以為是。
我做銷售時,經常聽到客戶抱怨說,有些銷售拜訪特別勤,老來串門,噼里啪啦說一通恭維的話,然后例行退場,耗費了時間不說,到最后你都不知道他想干什么。
這就是典型的沒有目的的溝通,自己卻想當然地以為已經溝通了。
真正的溝通高手,他們知道對話的多少無助于溝通,最重要的是有沒有明確每次的對話要獲得什么。
目的驅動的溝通,至少需要做到以下兩點:
▼ 1?溝通前明確目標
溝通前,自問以下幾個問題:
“明確目標”提問清單
1、我希望通過這次溝通獲得什么?或實現什么愿望?
2、對方是怎么看待這一次溝通的?他可能想獲得什么?
3、我們之間共同的目標是什么?
4、如果我跟對方提出目標訴求,可能會面對哪些拒絕?
5、被拒絕時我該如何做以保持平和的狀態堅持目標?
需要注意的是:溝通是雙向的。
溝通前,我們既要明確自身的目的,也要去思考溝通對象的目的。因為只有在滿足對方的前提下,你的目的才有可能實現。
▼ 2?溝通后確認目標
溝通中的共識只是口頭承諾,目的要真正達成,還要靠溝通后的有效推進。
因此,溝通后,你還需要借助以下3步驅動目標的實現:
1)在溝通達成共識后,最好能夠對共同的目標明確清晰的承諾。比如一定要定義清楚目標的具體要求是什么,具體什么時間完成,如果涉及多人協作,還要明確清楚主要責任人。
2)在過程中增加一個確認節點,以確保對方行動能按目標預期推進。
3)關注風險。目標達成過程中一定是會存在風險的,所以你還要關注目標達成過程是否有變化,以便隨時調整應對策略。
高效溝通的第二個規律,是價值驅動。
不產生價值的溝通,就不能稱之為溝通,只是閑聊。
如何用價值驅動溝通呢?
▼ 1?優先給予
“將欲取之,必先與之。”
如果你想獲取價值,請先給對方提供部分價值。
這種溝通方法就是借鑒的人際交往中的互惠現象。
什么是互惠呢,舉個例子。
比如,你和同事中午聚餐,結賬時同事搶著買了單,明天你倆再吃飯時,一定是你搶著買單。
接受了別人的恩惠,你的心里就會有一種負債感,這種負債感會促使你盡快以相同的方式還掉人情債。
溝通時同樣可以先站在幫助對方的出發點,主動分享你可以提供的價值信息,當對方感受到你給予的幫助,自然會愿意配合你表露想法和達成共識。
▼ 2?巧妙提問
你打過乒乓球嗎?是否還記得你來我往的對打快樂?
要想讓乒乓球持續打下去,就一定要以對方打得到的方式擊球,而這跟兩名球員的擊球與回擊息息有關。
溝通中要從對方那里獲得價值,除了先給予外,還要像打乒乓球一樣會提問,一個巧妙的提問就好比一個高質量的擊球,對方得到這個擊球后才更有可能給你回出一個高質量的回球,也就是有價值的回答。
巧妙的提問需要把握2點原則:
原則一:間接提問
提問不能太直接,不然就會陷入你問我答的緊張狀態。
我們可以在提問前加一個“墊子”,比如你可以先迎合對方的觀點“你這句話一下就說到點子了上”,再提你的問題“你是怎么想到這個問題的”。
對方獲得了認可,自然就會愿意分享更多信息給你了。
原則二:靈活提問
當你不知道對方想什么時,可以借助探索類的開放性問題,讓對方多說一點。
比如“你最關注的要求是什么呢?”
當你知道對方想法,卻不清楚具體要求時,可以借助澄清式提問,深入了解更具體的信息。
比如“咱們希望改善到什么程度?是什么原因讓你想選這個選擇呢?”
當你知道對方想什么,又想融入自己的觀點和建議時,可以增加補充類問題。
比如“我過去也接觸過這類事情,除了你說的這幾點原因,我覺得可能還有…你覺得呢?”
當你做到優先給予和巧妙提問時,基本對方就會很樂意給你提供信息了。
不過若要對方更信任你,愿意配合你實現目標,你還需要學會有效地傾聽。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對方不愿意聽你說的原因并不是因為他們固執,而是因為他們覺得你并沒有把他們的話聽進去。
說服別人最好的方法,是用你的耳朵去聽聽他們在講什么。
因為這個世界上喜歡傾訴的人太多,可愿意用心傾聽的人實在太少,大多數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傾聽。
什么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傾聽?
想像一下這個場景:
你找領導匯報工作,領導反問一句,“沒看到這周有什么進展呀,你們都在干什么?”
你立馬覺得委屈極了,恨不得馬上撂挑子走人,接下來的匯報也是草草應付了事。
這就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傾聽,我們以自己的經驗去進行判斷,希望說服對方“我是對的”;其實更多是自己內心的投射,而不是真的看見、聽見了對方。
真正有效的傾聽,是以對方為中心的傾聽。把注意力聚焦在說話者的身上,努力站在他的立場去理解講話的內容,感受他的感受。
還以向領導匯報工作為例,為什么他會這么反問你呢?
如果你是以對方為中心去傾聽,就不會怪領導忽視你的努力,反而會思考“是不是領導最近比較忙,沒空關注項目?我下次要更及時、更多地匯報才對。”
我以前有個銷售同事,他跟客戶的關系特別好,因為每次見客戶前他會例行做三件事:
了解客戶的工作、個人背景;他當前關心或者煩惱什么事情;他個人喜歡什么樣的溝通風格以及喜歡什么環境下溝通。
這種以客戶為中心的溝通方式,讓他在傾聽客戶講話時,總能敏銳地關注到客戶的痛點和訴求,所以客戶都特別愿意跟他聊天,一來二去信任感建立了,合作就變得很容易了。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
下屬已經不適合呆在公司了,辭退他是你唯一的選擇,可是你很難開口,甚至害怕他反過來指責你不近人情。
你不想接別人的派活,可又害怕拒絕引發沖突。
被在意的人說話刺激了,你為了照顧對方感受不想回懟,可自己又很生氣。
溝通中,我們都有回避沖突的傾向,因為害怕沖突會破壞溝通,甚至導致關系惡化。
但其實,沖突恰恰是驅動深層次溝通的有效手段。
因為沖突意味著彼此需求、想法不匹配,這種矛盾并不是由沖突導致的,而是它們原先藏在表面和諧之下。
只有爆發沖突,潛藏的矛盾才會暴露出來,你們的溝通才會更進一步,觸及真正痛點。
那如何化解沖突呢?
最有效方式是先跟后帶,即先附和對方的觀點,然后再帶領他去你想去的方向。
因為只有你先理解別人,才能獲得別人的理解。
先跟后帶有三層境界:
▼ 第一層:表示贊同地跟
比如,說“Yes、是的、點頭”,以表示我很同意,這種一般適用于剛開始聊天,或者對方強烈、持續地表達觀點時。
需要注意的是:當持續跟了6-7個來回后,對方基本能夠充分感受到你對他的理解了,這時要考慮帶入你的觀點,否則會讓人感覺你沒有主見。
▼ 第二層:提取關鍵地跟
對方反復提及,以及提到表情會發生變化的詞語,往往就是對方關心的關鍵詞。
只要你借助這些關鍵詞回應,就會讓對方感覺被關心、被理解了。
我以前挽留一個堅決要辭職的下屬,不管我如何勸說,他只有一個觀點要辭職,而且特別防備我。
然后我從他的話語中發現多次出現“迷茫”二字,于是我問他:“我特別能理解你迷茫的處境,如果辭職能更好地解決也沒關系,你愿意跟我聊一下,是發生了哪些事情導致你迷茫嗎?說一下你可能也會舒服些。”
結果敞開聊才發現,迷茫的原因是存在很多誤會,他的心結解開了,不用我挽留,他也決定留下來繼續攻克自已的難關。
▼ 第三層:表達共情地跟
這一層對換位思考能力有一定要求,因為要求你放下自己的評判,想他人所想,感受他人的感受。
做到這一步,需要你先放下對沖突事件的爭論,純粹地反饋你感受到的情緒,幫助對方釋放無意識下壓抑的情緒,然后再討論事情。
當他感受到你的理解和包容了,自然就會愿意認同你的觀點了。
通過總結多年的銷售生涯,以及對上級、平級和下級的溝通經驗,我發現高效的溝通不外乎是符合了以下4個規律:
1、目的驅動:有了目的,溝通才有了靶標
2、價值驅動:時刻注意價值的給予和獲取,避免溝通變閑聊
3、傾聽驅動:有效地傾聽,更能獲得對方的認同和信任
4、沖突驅動:直面沖突,溝通才會進入更深層次
如果你在溝通中也能做到以上4點,那我相信溝通對你來說就真的不難了,你的溝通水平至少超過90%的人。
祝你早日成為溝通高手!(本文完)
公司地址:廣東中山市西區富華道32號天悅城國際商務中心18樓1802
粵ICP備2021136456號-1 廣東磐達教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