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艾菲的理想 ,作者艾菲的理想
作者 | 艾菲的理想
來源 | 艾菲的理想
ID | xiaoyaolsh
超強的學習力是如何練就的?
這要從衡量學習有效性的標準說起。
成年人學習的主要目的既不是為了通過考試,也不是為了拿到證書,而是為了實現自我的成長,以及解決生活工作中的真實問題。
因此,你學習的東西必須是能夠被你內化的。
什么意思?
簡單來說,就是要把學到的東西變成自己的,想用時,就可隨時使用。
所以,衡量學習有效性的標準就是:你是不是把學到的東西內化了,讓它真正變成了你自己的。
只有做到這一點,你才算擁有超強的學習力。
可是,如何做到這一點呢?
這就需要在學習的三個階段:輸入 - 處理 - 輸出,下足功夫,使狠勁。
— 學習的第一階段 —
輸入階段
什么是輸入階段?
顧名思義,就是我們在看或者聽各種學習資料的階段。
輸入的效果,直接決定了知識未來內化的效果。
如何在輸入階段取得最大化的效果?
建議你做好以下三件事:
第一件事:搞清輸入目的
輸入的目的,至關重要。
只有當你以“解決問題”為目的來進行學習時,學習才最有可能被內化。
這樣的學習起源于你的一個或幾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由此目的而展開的學習就會非常有針對性,且帶著濃厚的探究意味,于是就能激發起你對學習的主動性和最深切的熱情。
因為頭腦中帶著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于是在讀書學習時你不僅會非常投入,而且還會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篩選、評判和整合新的知識。
這樣一種輸入目的,就會讓你的學習成為一個互動的、不斷深入的過程。
比如,多年以前,我計劃去巴黎旅行,其中的重要一站是盧浮宮。
盧浮宮是全球最偉大的三大博物館之一,有著煙波浩渺的藝術珍品。
然而對盧浮宮之行,我既期待又擔心。期待的是我終于能踏入向往已久的藝術圣殿,擔心的是因為對西方藝術的了解不夠,怕自己去了也無法真正看懂。
為了解決自己擔心的問題,我開始針對性的自學西方藝術和藝術史。慢慢地,我對西方藝術史的了解越來越多,之前存在于心中的許多問題也得到了解答。
后來的盧浮宮藝術之旅,不僅印證了我之前在書本上學到的知識,還為我帶來了一些新的疑問。
就這樣,在實踐與書本的雙重學習中,我不斷被問題驅使著,想去解決一個接一個的問題,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對西方藝術史的了解也在與日俱增。
你看,這就是明確輸入的目的。
第二件事:管控輸入源頭
搞清輸入目的后,你還得管控好輸入的源頭。
輸入的源頭,說的是你學的知識是碎片化的,還是成體系的?是低質量的,還是高質量的?
我們的大腦不喜歡混亂,它傾向于構建不同的體系用于儲存和理解信息。當大腦無法識別到你學的知識屬于哪個體系時,它就會把這些知識過濾掉,避免占用自己的內存。
因此,你輸入的知識,一定要能放入到大腦的某些體系里,不能一直都是碎片化的狀態。
當然,你也可以自己試著從0創造新的體系,再圍繞這個體系展開學習。(關于如何體系化的學習,你可以點擊查看我之前寫的文章《在碎片化學習時代,高手是如何學習的?》)
除此之外,你輸入內容質量的高低也會影響你的輸入效果。
在同樣的學習時間內,高質量的輸入內容能夠給你帶來更高的投入產出比。
如果你在進入某個領域時,關注的首先是低質量的內容,那它就會削弱你的興趣,讓你一直都觸及不到此領域內本質層面的知識和理論。
如此這樣,也許一年學習下來,你都還在外圍打轉,從未領略過領域內本質層面的知識。
在最開始自學園林的頭一年時間里,我就一直有一種“不得其門而入”的苦惱。
原因是除了陳從周先生的園林散文,我沒有找到其他高質量的內容進行輸入。
直到后來,遇上劉敦楨先生、童雋先生、陳植先生和楊鴻勛等大師級人物的著作,窘境才有所改觀。
他們的著作,不僅讓我對園林學的理解具備了一定的高度及深度,還幫我在頭腦中構建了一個框架性的知識體系,這樣在后來再讀其他人的書時,只需將那些額外知識補入框架,再不會出現各種知識亂七八糟堆砌在頭腦中的凌亂狀況。
高質量的內容來自哪里?
一般來說一個領域內,由最權威專家所寫的著作、最有名專家學者所講的課程、被許多人推薦的書籍、被引用最多的書籍、重新印刷次數最多的書籍,它們成為高質量輸入內容的幾率相對要高。
第三件事:選擇有效的輸入方式
當我們提到方式時,都會想到與效率有關。
那么,到底有哪些好的輸入方式,可以提升輸入的效率呢?
1、輸入時少切換
根據科學家和心理學家的多年研究,人的大腦擁有三套系統,分別是反射腦、思考腦和存儲腦。
思考腦慢而成熟,它會消耗人的大量精力,所以你在使用它時會很容易疲憊,而且它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只能進行單線程的運作。
如果你在學習輸入時,還在做其他需要思考腦介入的事,那就意味著你的大腦在消耗大量精力的同時,還在不同的任務間進行切換,這會讓你更加疲憊,自然也會使你的學習效率變得低效很多。
所以,輸入時少做任務切換是很重要的。
2、輸入時離線
在輸入時,你還要讓自己盡量保持離線狀態,不受外界打擾。
外界的信息會通過你活躍的反射腦源源不斷的涌入,擠占掉你思考腦的空間,一旦思考腦被抑制,就很難進行深入、廣泛、超前的思考。
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是坐著讀書,你的思考腦也依然未被調動,沒有了深入的思考,輸入的知識不但無法被記住,也無法被內化。
想一想你在學習時看手機的場景,是不是很多時候都有一種明明認真學習了,但腦子里卻一片空白的感覺。
對,信息就是這樣擠占掉你的思考腦的。
所以,要想進行高效學習,你就要在輸入時保持離線,特別是放下你的手機。
3、進入心流狀態
心流是心理學家米哈里·齊克森提出的心理學概念,他把心流定義為一種將個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當心流產生時人會有高度的興奮以及充實感。
所以,一旦你是在心流狀態中進行學習輸入,那么恭喜你,你的學習效率不僅會大幅提高,你還能獲得許多額外的愉悅與滿足。
與輸入時“少切換”和“離線”相比,想要進入心流狀態的確更難一些,基本只有在你做到了“少切換”和“離線”之后,心流狀態才有出現的可能。
4、 善用多元化的輸入渠道
以前,學習的輸入方式非常有限,除了書本,就是老師面對面的教授。
現在,你有了更多的選擇。比如:上網課、看紀錄片或聽音頻課等。
這樣,你就可以在不同情境下選擇不同的輸入渠道。比如:在出租車上不方便看書時,選擇聽音頻課學習;在跑步機上跑步時,選擇看紀錄片或上網課來學習。
通過多元化的輸入渠道,不僅能提高你的學習效率,還能通過在不同渠道間的切換減少學習的疲憊感。
— 學習的第二階段 —
處理階段
學習的處理階段做什么?
它幫你將輸入的內容進行不同方式的思考以及在頭腦里的初步運用,從而加深和拓展你對它們的理解。
劉未鵬在《暗時間》里說過,“如果你想得到一些知識,最好過濾一下你的信息,否則你只是在別人的思考中得意著。”
處理階段其實就是在幫你過濾信息。
這一步很重要,但卻常常被大家忽略。
忽略的結果,就是當你直接跳到輸出階段時,你會發現所學的知識沒有用,或者根本用不了。
這也是為什么學了很多,但依然沒有改變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么在這個階段,有哪些方法能夠幫你處理正在學習的知識呢?
在這里,我把自己的體會分享三點給你:
1、對知識進行歸納總結
把你學到的知識進行歸類,在知識點間建立邏輯聯系,使整個知識體系組織得更有條理。
比如,在學習市場營銷知識的時候,你可以按照“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的邏輯線來歸類,把知識點歸納到對應的類別里。
我經常會運用思維導圖把所學內容進行歸納總結,將繁雜內容通過一張圖表展現出來,邏輯關系一目了然。
2、抽象概念
抽象概念說的是,對事物的各個屬性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抽取出事物的本質屬性,撇去非本質屬性,從而形成關于事物的概念。
如果你能把事物的概念抽象出來,得出本質性認識,那就說明你對它已有了非常深的認識。
很久以前,因為工作需要,我看了很多關于戰略的書,書里教了很多制訂戰略的方法,五花八門。
但我發現那些總結好的方法總是無法套用到現實中,每次遇到問題時,我總是手忙腳亂,不知如何是好。
為什么會這樣?
后來我才明白,那是因為我根本沒有理解什么是“戰略”。
是寫出一堆計劃就叫戰略,還是定個目標就叫戰略?是想出一個愿景就叫戰略,還是提出一個使命就叫戰略?
都不是。
后來,我抽象出了戰略的本質屬性-選擇。好戰略就代表著“好的選擇”。
一旦抽象出來,我就理解了什么是戰略,我也就能區分出戰略和目標的不同,能區分出什么是好戰略,什么是差戰略。
3、延展
延展的方法一共有三個:
1)將抽象出的概念延展到其他領域運用
當你在雜亂的知識中,抽象出了事物的本質概念,這就意味著你從雜多中抽取出了普遍的“一”。
一旦找到了這個“一”,你就可以在多個領域運用,而不被約束在一個狹窄的既定場景中。
比如,當我抽象出市場營銷的戰略是什么后,我同樣可以把它用在我的職業發展中,做出好的戰略。
2)找出相似點
把相同類別的知識進行比較,或者把正在學習的知識與你已經擁有的知識做出比較,找出相似點。
這是一種非常高效的對知識處理的方式。
我在自學西方藝術史和中國繪畫史的時候,就經常去思考兩者間的相似之處。
比如:中國魏晉時期的文化藝術特點就很像西方藝術史中文藝復興時期的特點,它們都有著對獨立人格的堅守、對自由思想的追求、審美意識的覺醒、人性的解放和人文的覺醒與迸發。
當進行這種橫向比較時,你對這兩種類型的知識就會產生深刻全面的認知,同時你的視野也被一下子拓寬了。
3)找出不同點
找出不同點的方法和找出相似點的方法一致。
之前,我在日本京都游賞園林時,每一天都在思考和感受,日本幾種類型的園林與中國江南園林的不同究竟在哪兒。就這樣,我對江南園林的理解,以及對日本園林的理解,都在那短短一周內有了很大的提升。
— 學習的第三階段 —
輸出階段
什么是輸出階段?
它是幫你將第二步處理階段的思考結果最終變為自己一部分的重要階段。
沒有輸出,你學到的所有東西都還停留在腦子里,雖然當時覺得很有道理,但事后卻會發現毫無用處。
很多人都抱怨學了多年英語,結果卻還是“啞巴英語”。
為什么呢?
這正是因為“輸出階段”的缺失。
它沒有最終成為你的一部分,所以你說不出口。
最有效的輸出方式包括三個:踐行、寫作、教授,只要任選其一,就能幫你完成將所學變為己有的關鍵一步。
1、踐行
踐行說的是將第二階段的思考結果運用到實際的生活和工作中,從而解決遇到的實際問題。
比如:在自學心理學的時候,我知道到了悲觀主義與樂觀主義的區別,于是也明白了自己在有些時候其實是一個悲觀主義者,但因為我也學習了如何從一個悲觀主義者轉變成一個樂觀主義者的具體方法。
于是,我就將學到的這個方法運用到了我日常的生活與工作中,這樣的踐行幫助我在出現悲觀主義反應的時候,能夠先做到覺知,然后通過改變認知方式去完成由悲觀主義思維向樂觀主義思維的轉換。
這就是踐行。
同樣的道理,改變“啞巴英語”最好的方法就是踐行,要能不怕丟臉,不斷進行聽說練習。
2、寫作
寫作不僅能幫你將學到的東西進行有效的系統化,同時還能幫你提高思維的縝密度以及結構化。
當你能把那些紛繁復雜、來源不同的知識經過思考而不斷重構,最終寫成一篇帶著自我見解又有理有據的文章時,我要恭喜你了,因為這些知識已經真正屬于你了。
3、教授
與寫作一樣,教授的過程能夠幫你將學到的東西進行有效的系統化,同時,還能讓你學會如何將復雜深奧的知識用淺顯通俗的語言講述給不了解的人聽。
對這個過程的不斷打磨,能夠非常有效的幫你將學到的知識實現真正的內化。
最后的話
如何練就超強的學習力?
在學習的每一個階段(輸入、處理、輸出)下足功夫,使你的學習真正被內化,讓它變成自己的一部分。
祝你成為一名擁有超強學習力的人!
作者艾菲介紹:Gallup全球認證優勢教練 & 天賦優勢培訓師、國際教練協會(ICF)認證專業級教練(PCC)、CEO & 高管教練、個人成長教練、人生教練、思考力培訓專家、《直擊本質》書作者、“樊登讀書”APP的“高效思考力提升課”主理人,“蓬勃學院”創始人。
END
公司地址:廣東中山市西區富華道32號天悅城國際商務中心18樓1802
粵ICP備2021136456號-1 廣東磐達教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